国内实战型景区运营管理公司,专注打造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旅游项目
合作共赢 | 资源整合化 | 数据化 | 目标化 | 规律化 173-0807-2321 139-8198-9058
返回
顶部
发布日期:2020-07-02浏览:789
时令已过大暑,天气逐渐转热,绿荫深处的夏蝉发出声声嘶鸣。站在重庆市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红色荔枝果林深处,睦和村党支部书记刘家奇看着眼前的夏日美景和欢乐嬉闹的游客,露出了开心的笑容。
临危受命
刘家奇就是睦和村人。1997年,因为三峡大坝蓄水,淹没了睦和村的大多数耕地。200余名睦和村村民实行就近后靠安置,但全村人均耕地不足1亩,每年人均纯收入不到1600元。
2001年,34岁的刘家奇临危受命,担任睦和村党支部书记,一干就是19年。为了带动睦和村脱贫,他因地制宜,从转型升级入手,寻找脱贫致富的路径。
当时的睦和村,村民们主要种植小麦、水稻,只能实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。年轻人纷纷出外打工,仅有的土地也撂荒了,这让刘家奇心疼不已。
经过多方考察,刘家奇与村“两委”班子研究商讨后决定,种植龙眼这种经济作物。
但在当时,村民们认为种植龙眼填不饱肚子,而且当地落后的交通环境,也没办法解决销路问题,所以热情不高。刘家奇就挨家挨户地做工作,带领村民们走出去,看周边种植区的优秀案例,终于鼓起了村民们心里脱贫致富的信心。
很快,龙眼种下去了,并且获得了丰收。村民刘永兵的龙眼树从2005年开始挂果,每年收入都在稳步增长。如今单靠龙眼一项,全家就有近万元的收入。
在相关政策的引领下,刘家奇大力推进建立合作社,引导村民成立了技术协会。同时引进大型企业入驻,促成村民向有技术、善经营、懂市场的“新型职业农民”转变,探索出了一条“村两委+合作社+果协+公司+基地+果农”的产业转型升级之路。在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品种、种植面积的同时,也解决了销售渠道难题。
十几年过去了,如今的睦和村,已经成为春有枇杷、夏有荔枝、秋有龙眼、冬有脐橙的四季优质水果之乡。
改善人居环境
随着种植产业的成熟,三面江水环绕的睦和村,四季花果飘香,逐步摆脱了贫困。然而经济水平的发展却没有带动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,刘家奇现在都记得,当年村里垃圾随地乱丢,柴草乱堆乱放,一不留神就有可能踩到鸡粪鸭粪。
扶贫先扶志,农村人居环境要改善,首先要让农民从思想上转变。村里硬化道路占了村民田兴华的一些土地,田兴华有些情绪。刘家奇主动找到田兴华,在承诺给予合理补偿的基础上,描绘人居改善后的村容村貌,田兴华终于理解了刘书记在做的事情,也给予了支持。
拆除危旧老房,是改善村容村貌、消除居民住房安全隐患、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重点工作。但在实地走访中,刘家奇发现改造费用对于农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。2018年,借助重庆市出台的《市级美丽宜居示范项目》和涪陵区《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》项目的补贴政策,刘家奇为村民们申请到了改造经费,并找来施工队免费施工。不到一年的时间,全村有50多栋危房进行了改造。
2019年两会期间,作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,刘家奇提出《加强乡村公共厕所建设和管理》的议案。他希望,农村的公共厕所也能像城里一样,有人建、有人管。因为只有农村面貌改变了,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。
发展乡村旅游
如今,每当村里举办“魅力涪陵·三峡库区龙眼文化节”“枇杷节”“荔枝节”“脐橙节”等大型活动时,旅游大巴、私家车、水果批发商的货车总是挤满了村内的停车场。
2019年,睦和村实现工农业产值4460万元,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.76万元。睦和村也获得 “全国文明村”“全国生态文化村”“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”等称号。
如今的睦和村,村民们正向着“土里栽树子、四季卖果子、家里开馆子、就地进厂子、外出挣票子、青山变金子”的致富方向迈进。
眼看着乡村旅游愈来愈火,刘家奇又有了新的想法,“经过村支部商量,我们计划组建一个村级的乡村旅游合作社,或者是旅游发展公司。真正实现美丽乡村,让绿水青山成为村民们的金山银山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