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顶部

游乐景区运营:到底该不该托管经营?

发布日期:2023-11-13浏览:194

 

旅游景区数量也不断大幅上升,景区之间市场范围不断重复叠加,景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;优质的旅游资源越来越少,景区产品也因为较多的复制而不断同质化,众多旅游景区经营陷入困境;加之不断有其他非旅游行业进入并投资旅游景区,专业的景区高级管理人员十分短缺,专业化的景区管理对于许多景区来说极为迫切,巨大的人员需求与专业人才的短缺在短期内很难调和,景区托管应运而生。

托管运营会出现哪些问题?

通过景区托管,可以为景区快速引入专业化的景区管理理念、加快景区人才的培养等益处,然而不可否认的是,目前国内景区托管正处于发展探索阶段,托管的体系和机制还不是很完善,稳定性不足,其发展前景不明朗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。

一)信息“遮掩”。

景区托管一般在托管机构(公司)在对项目进行实地考查、双方沟通恰谈一致后开展,前期了解时间通常不会太长,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,以至于托管机构(公司)对该项目的真实情况并不掌握,无法对项目现状进行正确的评估。同时,作为景区托管机构(公司)而言,基于人力资源成本的考虑,基本没有或很少有景区高级管理人的现行储备,签约新的景区托管项目,主要是通过从公司内部其他现行景区托管项目中抽调、从公司储备人才库中寻求或对外招聘,新组建成一个景区托管团队,而景区委托方对该团队的综合运营管理能力、团队实力,运营优劣势、对项目的适应性并不了解,有时不敢正真放权。

二)风险的非对称性。

一方面,要想真正做好景区托管,托管公司(机构)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国内外同类型景区和周边景区进行深度调研,对景区现状进行分析,对可接入资源进行预判,往往这个阶段景区在签约之前不太可能支付费用,可能托管机构付出大量心血,最后因为景区原因而无法签约。

另一方面,现有的景区托管,通常是双方约定达成的目标和托管的费用,且通常是先阶段性付费后才开始托管的方式。这对景区委托方来说有着极大的风险性,因为无论是否达到双方约定的经营或管理目标,甚至可能中间出现托管团队人员的更换,景区委托方都已经付出了资金和时间的成本,而托管机构(公司)在此过程中风险相对较低。


三)双方共识上的非对称性。

景区托管作为一种“保姆式”的服务提供,景区在通过一至两年的托管后,景区继续托管的效果已经不明显,景区委托方也不会再愿意付出高昂的托管费用,双方通常会解约并结束托管关系。
另一方面,在景区托管过程中,受行政考核、目标要求等因素的影响,景区委托方更希望能较快的看到托管成效,然而,受托方受团队对项目的慢慢熟悉和磨合,项目管理提升需要一定时间过程等因素影响,很难达到立竿见影的托管效果。加上双方在经营理念、目的诉求、管理执行等方面的立场或角度不同,是非短时间能形成共识的,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分歧,甚至可能造成在经过短短的合作“蜜月期”后双方就解约。

四)景区托管的非标准化。

相比酒店托管中住宿、餐饮、娱乐等产品的较为标准化,景区管理体制不同、类型多样化、产品各种各样、客源市场也不同,导致景区托管中其管理模式无法完全复制,每个托管项目之间的借鉴性不强,对托管机构(公司)和托管团队的要求极高。这中间景区也会因为“权威收到挑战”、“可能失去既有利益”、等想法,形成敌对心理,质疑或不配合,托管机构(公司)又无法短时间内拿出相应的标准或借鉴案例说服景区,很容易导致积怨和合作破裂。

五)OTA营销托管对景区客源可能带来负面影响。

营销托管中,OTA利用其线上线下渠道优势、较多的活动策划,短期内看似造就了景区的繁荣与人满为患,但这样的繁荣,大部分并不是通过加大自身投资完善业态和提升服务质量来实现,有时是建立在实施大幅降低价格上来吸引眼球,然后通过客流量的巨增来弥补和实现。事实上,低价行为在一定程上会扰乱景区的价格体系,甚至对景区的品牌都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;而短期内的客流巨增,更是一种对旅游景区潜在市场的提前透支行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