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顶部

研学旅行与劳动教育相结合

发布日期:2022-12-21浏览:329


 
“劳动教育”成为近日教育领域的高频热词:劳动教育成为必修课,“德智体美劳”五育并举……劳动教育不仅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,也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要求。
 
 


一、研学旅行需要在理论上再议旅游与教育的关系

 

“千教万教,教人求真”、“千学万学,学做真人”,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思想准则,即是倡导在生活、在社会当中进行教育和学习,学真知识,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,学辨别是非,做真诚的人,做尊重他人、有道德的人。研学旅游提供了比日常生活更加丰富的社会场景,学习主体置身于不断变化的情境当中,可以获得丰富的、个性化的、难忘的感官体验。

 

二、基于旅游真实性理论对研学旅行教育功能的探讨

 

研学旅行注重教育功能而非享乐体验的特性,使研学旅行中对真实性的诉求与大众旅游有所区别。以下阐述真实性3种范式所对应的旅游情境如何对接研学旅游的教育目标。

 

一,客观主义真实性导向的标准化知识学习。客观真实性对应着具有客观标准、被专家认定的权威性知识,在遗产类、科学技术类等研学项目中,学习对象具有物化特性、相对稳定的状态,拥有保证知识权威性、规范化运作的制度体系。对知识、信息、技术的学习,可以达成研学旅游的基础目标;

 

二,建构主义真实性导向的反思性学习。对于研学旅游者来说,理解行程中所际遇的种种所谓真实和非真是如何被创造、如何成为的就十分重要;

 

三,存在主义真实性导向的自我认同。旅游中存在主义真实性的体验帮助主体接纳自我,获得高质量的生活和积极的心理状态,提高人性和普遍伦理,实现教化功能。
 

三、研学旅行中强调旅游真实性的重要意义

 

如果旅游者的学习经验是建立在错误的概念之上、建立在道德存疑的实践上,就可能强化对其他群体的剥夺,这种学习被称为“有害的学习”。例如,城市当中的野生动物公园、海洋公园等景点常见于开发自然类的研学旅游产品,为城市中的低年级学生提供自然教育,其形式往往是科普知识配合动物表演和动物互动。但这些野生动物景点涉及的动物福利问题、人与动物的冲突却隐迹其中。为商业化目的而建造的动物生存环境和为人类审美、情感和娱乐需求而进行的动物规训的成果,掩盖了动物本身的行为习惯、生存偏好等本真的生物特性,遮蔽了人类与动物之间真实存在的权力关系。在这种情况下,不加反思地学习则很难学习到关于自然的真知识,自然意识更有退化的风险。

 

研学旅行应当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,好的旅游的形式,致力于社会实践的真与善和生态、环境、物种的可持续发展,要有科学的研学体系设计和支撑系统,帮助学生发现和理解嵌入在复杂的环境、社会、文化、经济和政治要素中的各类关系和过程。